- A+
关于蜂蜜的结晶,我原本只打算写两篇,计划中没有这第三篇。但最近的一些情况,我觉得我有必要再写一篇,一是补充交待一些关于蜂蜜结晶情况的疏漏,二是教各位朋友如何从结晶状态来断定浓缩蜜,从而将那些拿浓缩蜜冒充末加工的成熟的无良卖家揭露出来。
■粗滤蜜易结晶,杂花蜜影响结晶
前两篇蜂研笔记关于蜂蜜加速结晶的原因,我交待了温度、水分比例、放置环境、是否跟空气接触、是否加入陈蜜、是否存放的过程中有晃动等情况,但还有两个情况忘记了交待:
1、单一蜜中杂花蜜的品种:蜂蜜没有100%纯,比如洋槐蜜,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以洋槐蜜为主,其比例超过80%,虽然含有其他一些花蜜,但总量不超过20%,这种蜜就叫洋槐蜜”。这20%左右的杂花蜜,到底是什么蜜种,对于蜂蜜结晶的影响,也很关键。
自然界有太多不知名的小花,形不成商品蜜,这些“无名小蜜”是否易结晶,自然也没有人去研究。如果纯度为80%的洋槐蜜中混入20%易结晶的杂花蜜,这个洋槐蜜也自然会加速结晶;如果混入了20%的不易结晶的杂花蜜,这个洋槐蜜的结晶也就会延迟。
2、蜂蜜中的花粉沫:蜂蜜一般都要过滤,细滤或粗滤。粗滤是将死蜂、翅膀和蜂巢都较大块杂物滤掉,而细滤则能把花粉粒以及黑点什么的都滤出来。过滤后的蜂蜜中,依然会残存一些花粉细末,这些细末也会起到结晶核的作用,在温度和浓度等其他条件都适宜后,它们也会加速蜂蜜的结晶。
蜂蜜的结晶问题,相当复杂,以我现在的能力尚无力参透。即使是专家,也未必就十分清楚。蜂蜜的结晶,主因是葡萄糖的含量和比例,外因和促因众多,各种因素又相互影响,综合发挥作用,要真想搞清楚,恐怕没那么容易。
■絮状结晶是如何形成的
有顾客问我醉花香2号椴树蜜为何有絮状结晶?我吃了一惊:怎么可能?醉花香2号的洋槐蜜和椴树蜜是全结晶的状态,怎么可能有絮状?事实上是顾客没搞清楚我说的“絮状结晶”是咋回事,误把醉花香椴树蜜中白色霜状结晶当成了絮状。
我所指的絮状结晶是:蜂蜜半是液态半是结晶,结晶部分成树根状,或同飘絮浮在液态蜜中。更直观的描述是:将银耳泡在玻璃杯中,泡开的那种状态,就是我说的 “絮状结晶”。
絮状结晶形成的原因有二:
第一种原因我不详细解释。不解释是因为:首先它只是我的推断,目前证据尚不足;其次,如果我这个猜测是正确的,那这个应该成为我的商业机密,不宜公布,毕竟有很多同行在看我的博客。我了解,并尽力避免产生这种絮状结晶,但没有必要告诉其他同行。
第二个原因是加热浓缩。几乎可以肯定的是,经过高温加热过的浓缩蜜再结晶,一定会是絮状的。还要交待几个前提:1、加热温度一定要高,只有过高的温度才会形成絮状结晶。2、加热的目的之一是要破坏结晶核,某些专做结晶蜜的企业经过低温浓缩,就不会破坏结晶核,不会形成絮状结晶;3、蜂蜜加热过程中要受热不均匀,受热不均匀的才易形成絮状结晶。
■两种絮状结晶的差异
同样都是絮状结晶,以上两种情况形成的絮状却并不相同,区别如下:
1、形状差异:前者形成的絮状更接近于鱼网状,后者形成的絮状,更接近于树根状,或上下分层。
2、颜色差异:后者的结晶,整瓶蜂蜜会呈现出深灰色,品相难看;而前者的结晶一般呈白色,虽不甚美观,但也不至于让人反胃。
3、手感差异:前者的结晶,结晶粒也可能变粗,但再粗也是一粒一粒的,不会形成块;后者结晶会形成硬块,有粘连,严重者如同冰块。
4、初时状态:前者虽然不会全瓶所有部分同时结晶,但基本上也是上下一致同时开始;后者多从瓶子1/3的位置,或者从瓶底部开始结晶。
5、最后的状态:前者最后会形成全瓶结晶,这种絮状只出现在结晶ing,即使最后结晶完成会有少量鱼状网的液态,但大体来说上下还是均匀的。而后者的絮状,会长期保持根状或银耳状结晶,瓶中的其他液态部分很难再形成结晶。
补充说明一下:1、自然成熟到42度且未加热的蜜,结晶是上下均匀一致的。2、机器浓缩到42度,虽然浓度也达到了42度,但它却不会上下一致均匀结晶,多会从底部从胸部开始结晶。3、未浓缩的37度不成熟蜜,因为水分过高,结晶也是从底部开始。但这跟第2种情况迥然不同。
- 杨杨生态果园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加我好友
- 微信公众号
- 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