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我国大麻的栽培历史悠久,产地遍及,南起云南北起黑龙江,各省、区都有栽培。除华北、东北北部及西北部分山区用作油用、油纤兼用栽培外,其余各地多作采麻栽培。下面为大家介绍大麻的种植密度。
(1)产量构成因素。大麻纤维产量的高低,取决于单位面积的有效株数、株高(工艺长度)、茎粗与出麻率几个因素的组织。一般情况下,单位面积内有效株数多、植株长的高而整齐、麻茎上、下粗细均匀、工艺长度与出麻率高,就能获较高的纤维产量。提高种植度是增加有效株数的重要途径。但密度过大,则株高下降。小麻死麻增多,单株产量降低,单位面积产量亦随密度加大而减少。
单位面积有效株数的变幅很大,据调查,大播种450—525粒/ m2的情况下,从播种粒数、留苗数、成株数与突收有效株数的关系来看,一般出苗数约为播种粒数的70%留苗数约为出苗数的50%,成株数约为留苗数的60%—70%,而实收有效株数仅为成株数的70%,实收株数为60—75万株/ hm2,成株数中小麻与死株约占30%。
株高、茎粗与出麻率体现株产量。密度对株高的影响是主要的。据试验研究,不同水肥条件下株高均以每公顷留苗75—150万株幅度内保持高峰,株高达160—270cm;超过100万株,则株高随密度的增大而递减;留苗密度为300—600万株/ hm2时,株高由130cm降低到80cm。茎粗也同样随密度的增大而递减。据试验研究,每公顷留亩30、60、90、120万株的茎粗分别为0.849、0.728、0.667、0.578cm。出麻率受茎粗的影响很大。由于形成层分化的木质部细胞较多,分化的韧皮部细胞较少,故麻茎较细的出麻率高,麻茎较粗的出麻率低。因此,应当研究出特定条件下的有效株数、植株高、茎粗、出麻率等,使之达到组合,来提高大麻纤维产量。
(2)确定适宜和种植密度。合理密植就是要根据地区生态条件和大麻品种特性,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保持一个合理的群体结构,使叶面积大小、各器官的生长相互协调,能有效地利用地力、阳光和二氧化碳,获得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合理密植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确定合理的基本苗;二是按地力情况采用适宜的播种方式,确保栽培密度和播种质量;三是根据麻茎生长规律,使大麻初期生长、快速生长和后期生长都具有合理的群体结构。
土壤肥力与大麻密植的关系极大。大麻对土壤肥力要求很高,如土质好、地肥、且肥力均匀,则出现麻田苗满、株高、杆匀、群体生长整齐、小麻少的高产优质长相。凡土质差、土壤肥力不足,麻株往往长不起来,现蕾开花提早,纤维产量显著降低。由此可知,土壤肥力基础是决定栽培密度的一项重要指标。
大麻较耐大气干旱,而不耐土壤干旱。在年降水量600—700mm以上地区均能生长良好。快速生长期土壤湿度宜高,以土壤水分为土壤田间持水量的70%—80%时,生长发育。其中又以现蕾开花期植株高大,消耗水分多,占全生育期总耗水量的50%—55%。土壤水分不足,种植密度不宜过大,水分充足(包括降雨),则宜实行密植,达到增产的目的。适宜的栽培密度,各麻区也有一定差异。如黑龙江在不同肥水条件下均以留苗120—150万株/ hm2的产量;山西、陕西以120万株/ hm2的产量;安徽六安则以留苗37.5、52.5万株/ hm2的产量,故合理密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 杨杨生态果园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加我好友
- 微信公众号
- 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