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上初中时,第一次从语文知道唐代诗人王维有一首诗,名叫《送元二使安西》,当时,老师要求背诵这首诗,年少的我玩心大,自不愿意背诵古人写的这些乏味的诗,然而又不得不背,语文老师管的严,如果挑人背诵的时候自己被“不幸”挑中,背不出来那就麻烦了。我的同学大抵也同我一样,不愿意背诗,可也只能“痛苦”的去背。那时背唐诗,让我们费煞了脑筋,不太懂其中的意思,只是机械的重复,好不容易背了下来,又很快忘掉了。
早自习,语文老师挑我们背《送元二使安西》,不是一个一个捧着书到她面前,而是她喊同学的名字,到黑板上背写,很“不幸”,我被挑中了。还有其他的几个同学,也一起在黑板上写,各写各的,老师不许互相偷看。于是我们几个,就人手拿一根粉笔,埋头于黑板,背写这首诗。我倒不是不会背,只是背的不太熟,边背边想边写,终于写完,写完之后,匆匆下了讲台,回到座位上赶紧翻书,看有没有背写错,还好还好,都背对了,暗暗窃喜了片刻,老师检查时,却让我们几个都把这首诗抄写几遍,原因是我们都有写错。老师圈起了我们写错的地方,有的同学把“浥轻尘”,写作了“亦清晨”,有的同学把“客舍青青柳色新”写作了“”客舍新新柳色新“,而我,老师把写的“故人”的“故”字圈了起来,我不知为何,看看黑板,再看看书,如此反复多次,才恍然大悟,原来我把“故人”写作了“敌人”!笑料百出。一首《送元二使安西》,可把我们弄的晕头转向,于是,只能抄写,我会写错,是因为我背这首诗时,一直背的是“西出阳关无敌人”,而不是“西出阳关无故人”,“敌人”与“故人”,看上去很像,但终究不同。
抄写了很多遍之后,这首《送元二使安西》便告了一段落,我们学习其他的古诗,背诵其他的古诗,便暂时把《送元二使安西》忘在了脑后。
多年以后,我重读《送元二使安西》,首先想到的便是初中时我们闹的笑话,每个人都有写错,其实之所以会写错,是因为对诗要表达的意思及情感不了解,不了解,便容易出错。这首诗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元二即将前往边塞,诗人为他把酒饯行。只是一首很平常的送别诗,作者没有恣意的渲染别情,读来却体会到了淡淡的离愁。
渭城的朝雨绵绵不绝,天空灰蒙蒙,空气湿润,烟雨霏霏,似要留住即将远行的行人,不知这场雨,是下的及时,还是不及时,怕绵绵细雨阻了友人西行的路,又怕此一别,再逢不知是何期。折下一条青柳,放在友人的掌心,愿君珍重,且饮下一杯浊酒,将此时此刻的时光牢记,西出阳关之后,再无旧时知己。
读罢整首诗,我忍不住潸然泪下,古时的交通不像今天通达,前往边塞,一别,便可能是一生,经年之后想起与友人的别离,浊酒仍在,却无了可与我对饮之人,白发苍苍,边塞风沙茫茫,不知远方的友人,今朝可好?当年青柳,已在岁月中枯萎,不复青青,那年的渭城朝雨,也没有再霏霏不停,但是你啊,我的友人,依旧是旧时的模样,无数个梦里,我都去往边塞寻你,飞过漫天的黄沙,穿越干涸的沙漠,只为寻到你的踪迹,盼望有一天,我们能再次在青柳下,把酒言欢,那句“西出阳关无故人”,我想问你,我的朋友,是否在遥远的边塞,真无相识的人?
合起书卷,我浮躁的心,渐渐变的宁静,一句“西出阳关无故人”,穿越千年,拨动了我的心弦,友情,就是把一份浅浅的思念,深深的珍藏在心间,以守望相抵流年的变迁。
- 杨杨生态果园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加我好友
- 微信公众号
- 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