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镰翅小卷蛾(卷蛾科)形态特征及防治方法

  • A+
所属分类:百科问答

枣镰翅小卷蛾图片,枣镰翅小卷蛾长怎么样?枣镰翅小卷蛾怎么防治,枣镰翅小卷蛾用什么药最有效?枣镰翅小卷蛾的危害是什么,有什么症状?枣镰翅小卷蛾的发生因素有哪些,什么时候发生?以下养殖种植网就作简单介绍枣镰翅小卷蛾(卷蛾科)形态特征及防治方法。

一、中文名称:枣镰翅小卷蛾

二、别名:枣黏虫、枣小蛾、枣实菜蛾、枣粘虫、枣实蛾、枣卷叶虫、贴叶虫、包叶虫

三、学名:Ancylis satiua Liu

四、分部地区:在我国分布于河北、河南、山西、山东、陕西、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安徽等地。

五、危害作物:是枣树酸枣树的重要害虫之一。

六、危害方式:咀嚼式口器

七、危害症状:以幼虫危害枣树的芽、叶、花和果实。枣树展叶时幼虫吐丝缠缀嫩叶,躲在其中食害叶肉,轻则将叶片吃成大小缺刻,重则将叶片吃光。花期幼虫食害花,咬断花柄,造成枣花枯死。幼果期蛀食幼果,造成大量落果。枣果膨大后,吐丝将叶和果实粘在一起,在粘叶下面蛀果成孔洞,雨后进水造成果实腐烂和未熟先落,严重影响产量与质量。

八、形态特征:

1、成虫:体长5~7mm,翅展13~15mm,全体灰褐黄色,触角褐黄色,长约3mm,复眼暗绿色。下唇须下垂,第2节鳞毛长大,第3节小,部分隐藏在第2节鳞毛中。前翅褐黄色,前缘有黑白相间的钩状纹10余条,在前几条的下方,有斜向翅顶角的银色线3条,最下的一条最长并与近外缘的一条银色线汇合,翅面中央有黑褐色纵线纹3条,其他斑纹不明显,R1脉出自中室中部,R4、R5脉位于顶角两旁。后翅灰色,RS脉与M1,脉基部强烈靠近,M3脉和CU1,脉合并。雌、雄外形相似,主要区别点为腹部及其末端的外生殖器。雌蛾一般腹部细长,腹面灰黑色,最后一节端部由着生长毛的一对抱握器组成,呈细筒状。雌性外生殖器的产卵瓣扁平,囊突两枚,呈三角形,下凹;雄性外生殖器的抱握器瓣狭长,抱器腹有突出钝角,尾突发达,多毛而下垂,阳茎圆柱形,内有阳茎针多枚。

2、卵:椭圆形或扁圆形,长约0.57~0.68mm,表面具有网状纹。初产时乳白色,后变为淡黄色、黄色、杏黄色,以后逐渐转红,最后出现一圈一圈的红色而变为橘红至棕红色。

3、幼虫:共5龄。初孵幼虫体长1.5mm。头部黄褐色,胴部黄白色,逐渐取食变成绿色。老熟幼虫体长10~15mm,头部淡褐色,有黑褐色花斑,胴部转为黄白色,前胸背板和肛上板均褐色,亦有黑褐色花斑点,前胸背板分为2片,两侧与前足之间各有赤褐色斑2个,腹末节背面有“山”形赤褐色斑纹。具臀栉3~6刺,以4~5刺为多。趾钩呈双序环,臀足为双序带。

4、蛹:纺锤形,长7mm左右,在白色薄茧中。初时绿色,逐渐变为黄褐,羽化前为深褐色。腹部各节前后缘各有一列锯齿状刺突,前面一排粗大,后面一排细小,起止达气门线。尾端有8根臀刺呈长毛状,末端弯曲。

九、发生规律:

1、生活史:此虫每年发生代数因地而异,河北、山东、山西1年发生3代,河南、江苏1年发生4代,浙江1年发生5代,世代重叠明显,均以蛹在枣树主干的粗皮裂缝,树洞内及树干基部根周或根际表土内越冬,少数也可在落叶、落果中越冬。

在山西枣产区越冬代成虫于翌年3月中下旬开始羽化,4月中旬进入羽化盛期,5月上旬为末期。第1代成虫发生的初、盛、末期分别为6月上旬;6月中下旬;7月上旬;第2代成虫的初、盛、末期分别在7月中旬;7月下旬至8月上旬;8月中旬和下旬。越冬代、第1代和第2代卵分别出现在4月上旬、6月上旬和7月下旬。越冬代,第1代和第2代幼虫孵化期分别为4月中下旬,6月上旬及7月末。越冬代,第1代及第2代蛹分别出现于5月下旬、7月上旬和9月末。

2、习性:成虫白天潜伏在枣叶背面或在枣树下的低矮作物或杂草上,黎明和傍晚活动,性诱能力强,对黑光灯趋性强,但趋化性差。各代成虫在1日之内均以上午8~10时和下午16~20时羽化最多,形成两次明显的羽化高峰,夜间22时至凌晨6时和中午12~14时均羽化较少。这可能是与温度过低和过高有关。羽化率为90%、95%以上。成虫集中于早晨5~8时进行交配,雌雄行多次交配,雌蛾平均1.48次,雄蛾3次。雌、雄成虫交配形状呈“一”字形,雌蛾翅端覆盖在雄蛾翅上面。

越冬代成虫卵多产于1~2年生枝条和枣股上,第1代,第2代成虫的卵则多产于叶正面中脉两侧。卵多散产,偶尔也有3~5粒产在一起的。每雌产卵量:越冬代平均40粒左右;第1代60粒左右,第2代75粒左右。卵初产时为乳白色,后变为黄白至橘红色,中央出现红点,红点外第1轮为乳白圈,第2轮为细红圈,最后一轮是白色圈,近孵化时中央和近中央处出现黑点。

第1代幼虫在卵壳内孵化后,随即以口器咬破卵壳爬出,先在枝条上爬行半小时左右即危害幼嫩枣芽,使被害芽枯死再萌发二次芽。枣树展叶后,吐丝缠卷嫩叶食害边缘,此后用丝将叶缘粘起,包成饺子形,再转叶危害,故群众有“饺子虫”之称。虫体稍大有转移危害的习性,在一生中可造成2~3个饺子形包,幼虫老熟后即在卷叶内做茧化蛹。第2代幼虫除吐丝缀连枣叶外,主要危害花蕾、花及幼果,造成大量幼果脱落,直接影响当年产量。第3代幼虫的发生期正是枣果着色期,除危害叶外,还可危害枣果的果皮或果肉,造成落果。幼虫非常活泼,能吐丝下垂,随风飘迁。

十、发生特点

越冬代成虫发生早晚,往往受早春温度、湿度的影响。据河北调查,每年3月上旬气温达12.5度以上,4月下旬以后,平均气温达16度左右,对越冬代成虫羽化比较适宜,如果低于16度则推迟羽化。在山西晋中、吕梁枣产区,越冬代成虫发生历期长达2个月,第1代、第2代仅有1个月,原因是越冬代发生期气温较低,候均温为9.33度,成虫历期也相应延长,而第1代和第2代候均温分别为21.49度和24.4度,故成虫历期较短。产卵最适温度为25度,此时产卵期长,产卵量大;气温在30度以上时不适宜产卵,因而落卵量少。另外年降水量较大,5~7月阴雨连绵,天气湿热,此虫容易大发生。枣镰翅小卷蛾的寄生天敌有松毛虫赤眼蜂、卷叶蛾小姬蜂,白僵菌在某些年份对越冬蛹的寄主率高达40%~50%

十一、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

①秋季树干束草诱杀越冬蛹:此项防治工作应在8月下旬第3代枣黏虫老熟幼虫下树化蛹前,在枣树主干上部或主、侧枝基部围草诱集老熟幼虫潜伏化蛹越冬。等冬闲时,取下束草集中处理。如果在束草内喷撒白僵菌粉或稀释液,则可大大提高蛹的寄生率,降低翌年枣镰翅小卷蛾的越冬基数。此法可代替冬季刮树皮。

②冬闲刮树皮,堵树洞消灭越冬蛹:在冬、春季节,利用枣黏虫以蛹在树体粗皮缝隙、树洞中越冬的习性,进行人工彻底刮树皮,堵树洞,消灭其中越冬蛹。各地实际证明,如果此项防治工作做的彻底、细致、周到,可直接消灭越冬蛹的80%~90%;如果只处理主干,不处理主枝,侧枝,防治效果也可达50%~60%。枣树刮皮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a.由于枣树粗皮较厚,裂缝多而深,害虫潜藏的多,刮树皮时应重刮,深刮,要刮到红色内皮为止,但不能露出白色嫩皮,以免损伤树势,遭受冻害。前一二年刮过主干树皮的,当年应重点刮主枝、侧枝。

b.刮树皮时先在树干周围铺塑料布,把刮下的树皮和其中的害虫集中烧毁或深埋。刮树皮应每隔二年进行一次,最好是开展大面积刮皮联防的群众运动,以扩大防治效果。

2、枣树生长期开展生物防治:为了减少药害和残毒,有利于保护传粉昆虫(蜜蜂)和害虫天敌。适时地采用释放赤眼蜂,喷布微生物农药和使用性引诱剂诱杀等生物防治手段是比较理想的。

①利用赤眼蜂防治枣黏虫:在第2代、第3代枣黏虫产卵期,每株枣树释放人工繁殖的松毛虫赤眼蜂3000~5000头,可以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田间卵的最低寄生率为65%,最高寄生率为95%,平均为85.5%。若能在枣镰翅小卷蛾产卵初期、初盛期和盛期以不同蜂量放蜂一次,防治效果更为理想。

②利用性信息素诱芯防治専黏虫:

a.迷向防治迷向防治就是将足够量的人工合成的枣镰翅小卷蛾性信息素撒布到枣园空间,破坏雌雄之间的化学通讯联系,使雄虫失去了对配偶的选择能力,不能交配,从而控制下一代虫口的发生量。

b.大量诱捕主要是利用枣镰翅小卷蛾性信息素的诱捕器来大量消灭其雄虫而使雌虫失去配偶,从而降低交配率、压低虫口密度,以达到控制危害的目的。在虫口密度低的情况下,大量诱捕法防治效果更为明显。

③微生物农药防治:在花期、幼果期和果实膨大期,喷洒微生物农药如青虫菌、杀螟杆菌或“7216”菌剂100~200倍液,防治幼虫效果达70%~90%。

3、化学防治:首先必须做好虫情测报,掌握在各代幼虫孵化盛期进行喷药。重点在第1代成虫初、盛期即枣树发芽初、盛期进行喷药,是消灭此虫的关键期。常用药剂有:40%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50%杀螟硫磷乳油1000倍液,但对高粱、玉米有药害,因此使用时要因地制宜;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20%蔬果磷乳油1000倍液、20%杀灭菊酯乳油2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推荐阅读:深山含笑和乐昌含笑的区别有哪些?

    • 杨杨生态果园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加我好友
    • weinxin
    • 微信公众号
    • 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 weinxin
    养殖技术

    发表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