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美味顶端的是蜜蜂?

  • A+
所属分类:蜂蜜百科

有人曾经猜想,地球的毁灭,最现实的可能不是来自于彗星撞击,不是来自于外星人的入侵,而是因为蜜蜂的大量死亡——植物停止了结果和繁衍。

照此说,蜜蜂是站在美食尽头的一种存在,并不为过。

我暂时还顾不上那么多。眼前来自春天的第一瓶蜂蜜,已经勾走了我吃货的魂。那里面有春天的全部信息。

当我看到朋友圈沐沐的照片,仿佛看到了在海拔三四千米的山坡、溪畔,紫云英正在二月的春风里努力绽放花苞,阳光透过它的枝叶,或明或暗地投射下光斑,早春的风还带着寒气,紫云英的茎叶在缓慢向着高空伸展……

一大群蜜蜂也在远处摇动纤薄的翅膀,它们敏感地感知到这种生长,以及春天最早的芳香。此时,油菜花的芬芳,还远在风的末梢之外。

有句话叫做“多个朋友多条路”,其实,这句话最初来自养蜂人,原句是“多个蜂友多条路”。

很多人都喜欢赏花,而这个世界上真正“逐花而居”的是养蜂人。他们平均一个多月就要搬一次家,过着风餐露宿的飘零生活。哪里鲜花盛开,哪里就是他们的家。

下一个蜜源地是否出现了自然灾害,是否刚刚被喷洒了农药,这些都需要养蜂人提前得知,所以,与蜂友建立良好的联系,是转地的指挥棒。

养蜂人根据这些信息,追逐着四季,在祖国大地不停游走——

春季江淮地区的油菜花、四五月浙西南的柑橘花、五月山东辽宁等地的苹果花、六七月有河北山东的枣花、七月有东北的椴树花、七八月有内蒙古的荞麦花、十月有江南的油茶花……都是大自然的召唤。

我以前只知道蜂蜜是甜的,当看到沐沐的照片,第一次被她父母粗糙的双手、破旧的日常穿着、防蜂的夸张穿戴所震撼。说是养蜂人所受的苦,酿就了蜂蜜的清甜,似乎真不为过。

城市白领的沐沐,每年春风吹来的时候,她就来到父母身边,在朋友圈发一些父母养蜂采蜜的照片。那种生活正在远离她的城市生活,而蜜蜂除了是连接花粉与丰收的纽带,也是她与家庭联系的纽带。

作为城市白领,也许沐沐的收入足以让她的父母丢下养蜂的活计,但是她知道,她无权剥夺父母的选择,她更无权剥夺一群蜜蜂的繁衍之路。

我和沐沐在一瓶蜂蜜上产生了交集,我感受到的是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律动,关于阳光、关于花香、关于甘甜、关于美食。

与蜂蜜有关的美食记载,比较早的文字记述来自于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那里有一个比较成型的菜谱:“南朝蜜姜条”。

具体做法用现在的语言说就是:将鲜姜洗净,刮去皮,切成长条,有多长就切多长,如果用干姜,则不要切得过细,然后用水开烫一会儿,撇去浮沫。

接下来,加入蜂蜜,煮开时,再撇去浮沫,就算做好了。贾思勰说,食用时连汤盛小半碗食用。

这份菜谱被收在《齐民要术》“素食”谱中,因此,这款蜜姜条应该是南朝素食名菜。值得一提的是,现今湖南湘西侗乡,还有与此菜相类似的蜜姜美食。

在《齐民要术》中,还有一款“南朝蒸蜜藕”,是目前所知传世文献中最早的“蒸藕”菜例。

这份菜谱上说,先要用水和稻糠将藕洗净,然后切去节;将蜜灌入藕孔,灌满后将苏油和好的面,将藕孔封住;上甑蒸熟后先去掉苏油面,再倒出蜜;削皮、改刀、装盘。

苏油,就是荏子油,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说,这种油色绿可爱,是南北朝时可与芝麻油相媲美的一种植物油。我们现今已经用得比较少,也可以买到,只是价格小贵,在韩式料理里,倒是颇受青睐。

这款菜值得关注的地方是:将蜜倒出,具有“吃蜜不见蜜”的特点;蜜藕蒸熟后才削去藕皮,这是为了在蒸煮的过程中,保持食材的原汁原味,可见古人是很讲究的。

从现有文献来看,元代以前的蜜汁灌藕,多以蒸法制作,直到“云林灌香蜜藕”记载于倪云林的《云林堂饮食制度集》,灌藕才有文字记录以煮法完成,现在饭店及居家基本都是煮藕了。

我几年前在常熟的一个小巷里,曾吃到一次煮藕,好吃到至今难忘。那是四位老阿姨开的店,我也是误打误撞地吃到她们用蜜汁煮的藕。

她们煮藕的汤并不舍弃,用来煮粥。一碗飘散着新藕及蜜汁清香的粥,搭配切片的糯米藕,好吃且养眼、养人。

“云林灌香蜜藕”在食谱里也大名鼎鼎,是著名的老饕同时也是著名书画家倪云林所创。比较特殊的是,这款灌香蜜藕,所灌的除了蜂蜜以外,还有麝香和绿豆淀粉。

前面讲到,以蜂蜜灌藕成菜,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才有记载,而将麝香等灌入藕孔中成,则最早见载于《太平圣惠方》。

而今,我们吃到的蜜藕,大多藕归藕煮,桂花蜜汁在上桌前才淋上。

与古法相比,这省事得多,但是,是不是在香味的发掘和保有上,也会逊色呢?你下次再吃,会不会想到沐沐父母的故事,以及他们家酿蜜的辛苦与甘甜呢?

    • 杨杨生态果园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加我好友
    • weinxin
    • 微信公众号
    • 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 weinxin
    养殖种植技术

    发表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