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蜂养殖 助力脱贫攻坚—宁陕县中蜂养殖调研报告

  • A+
所属分类:蜂蜜百科

宁陕县养殖中蜂历史悠久,海拔高、温差大、四季分明、植被完好等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广阔的林区,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成为中蜂繁衍、生存和发展的栖息地。为了做到做强我县中锋产业,县政协经科委于今年8月份组织部分委员和蜂业企业,在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郑吉友的带领下,深入到筒车湾海棠园村、四亩地严家坪村、新场镇新场村对我县蜂产业进行了专题调研,现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产业现状

中蜂是中华蜜蜂的简称,又称土蜂,是东方蜜蜂的一个亚种,为我国独有的蜜蜂当家品种,它具有利用零星蜜源、采集力强、利用率较高、采蜜期长及适应性、抗螨抗病能力强,消耗饲料少等与意大利蜂无法比拟的优点,特别适宜具有典型立体气候环境的宁陕县山区饲养。因此,长期以来,宁陕山区广大群众都有养殖中蜂的习惯。据县农业部门统计,我县 2017年全县有2160余户农户从事中蜂养殖,养殖规模30箱左右有120余户、100箱以上的有15户。全县养殖中蜂1.8万箱,年产蜂蜜126吨(正常中蜂单产应达7kg左右)。有养蜂专业合作社18家,养殖中蜂9460箱,其中:养殖规模在500箱以上,管理规范、有自有品牌、有销售渠道的专业合作社3家。全县从事蜜蜂深加工并取得SC认证的农业企业2家,年加工蜂蜜70吨左右。年蜂蜜实现销售收入564万元,养殖户户均增收2611元;516户贫困户养殖中蜂7854箱,年产蜂蜜39.27吨,户均增收4000元。

  二、发展优势

(一)蜜源资源丰富。全县人均林地50亩以上,气候环境适宜,中蜂产业发展良好。有蜜源植物千余种,其中大宗蜜源植物20余种,主要为椴树、漆树、盐肤木、荆条等野生植物,且花期长,周年花期接连不断。同时,我县的中华蜜蜂为陕南山区独特的生态型蜂种,其个体较大、抗逆性强,能维持大群(正常饲养群在8—9脾间),产蜜量高。

(二)市场前景广阔。我县百花蜂蜜有效成分还原糖、氨基酸含量均超出国家优质蜂蜜标准,属于蜂蜜中的精品,俗称“百草药”,具有养颜美容、益寿延年的作用。特别是全域旅游蓬勃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中蜂产业前景潜力大。研究证实蜂花粉的保健作用比蜂蜜更高,蜂毒抗风湿疗法也在实践中得以运用,还有更多价值高的蜂产品有待开发。

(三)经济效益显著。中蜂养殖投资少、见效快、强度低,不占耕地,不需要长期专人看管;养蜂投入与产出比为1:8,饲养状况良好当年即可回本,一户每年可饲养50群蜂左右,预计收入2-3万元。我县属引汉济渭水源涵养区,中蜂养殖对保持生态物种平衡具有重要作用。中蜂养殖是脱贫致富重要产业项目,容易形成“一村一品”产业优势,对助力脱贫攻坚作用显著。

(四)政企合力推进。2018年8月,宁陕县被中国农科院蜂蜜研究所和国家优质蜂产品科技创新联盟授予:“国家蜂业提质工程示范县”和 “优质成熟蜜生产基地”,通过碧桂园企业的帮扶投入,加大蜂箱改良,加快标准化基地建设,打造宁陕蜂蜜品牌等措施提质增效,引领我县蜂产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三、存在问题

我县蜂产业发展虽然历史悠久,属于农户自行发展,近两年我县把蜂业作为扶贫产业来抓,在产业基础、质量水平、市场开拓等方面取得了较大发展。但总体来看,蜂产业仍处于松散、自发的低层次发展状态,对标国际国内先进国家和地区,还存在不小差距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养蜂规模较小,蜂农收益低。我县蜂农大多采用定地饲养方式,多年来一直维持在30-50箱,能养100箱蜂就是很大的户。据调查,正常年份,我县平均每箱蜂产蜜仅7公斤,疫病防治水平低下,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弱。

(二)养殖水平不高 标准化生产滞后。蜂农大多文化较低,生产技术为70年代前培训和推广的传统技术,新技术推广运用不广泛。生产的蜂产品,颜色、浓度差异很大。严重影响了产品的上市。大量优质的蜂蜜以原蜜低价卖出去,蜂农没有获得到应有的经济效益。

(三)龙头企业小,带动能力弱。我县养蜂专业合作社18家,蜜蜂深加工并取得SC认证的农业企业2家,但合作社和蜂农之间缺乏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蜂农重数量、轻质量,生产的蜂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品种单一,低端化、同质化问题突出,缺乏医药保健、化妆美容等高附加值的蜂产品上下游产业链扩张能力不强,这些优质产品都靠出售原始产品维持生产经营,使蜂产业效益大打折扣,影响产业规模扩张和层次提升。

(四)品牌不响,附加值低。目前,我县蜂蜜加工企业,合作社注册的蜂产品商标有:“秦南”、“秦宝”、“五郎关”、“疯婆娘”、“绿宝”、“回香蜜”等10余个商标,呈现出来了规模小,牌子杂,形不成品牌效应,知名度低,市场不认可,有好东西也卖不出去,制约了蜂产品的销售。没有像紫阳富硒茶、岚皋魔芋一县一品的打造响当当的品牌产品。

(五)蜂农科技含量低,养蜂技术不规范。我县蜂农大多数是小学和初中文化,一般是按传统的方法养殖,产量少,收益低。蜂农所掌握的生产技术大部分为上世纪70年代前培训和推广的传统饲养技术,学习新技术难,生产推广新技术少,蜂种更新换代工作滞后,疫病防治工作弱化,强群高效饲养技术推广应用萎缩。由于养蜂技术推广网络不健全,农村自发产生了“师带徒”而后“徒带徒”式的养蜂员队伍,其养蜂技术系“近亲繁殖”,难有突破。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相当一部分蜂农还处在各自为战的状态。

  四、产业建议

我县应以“国家蜂业提质工程示范县”和 “优质成熟蜜生产基地”为契机,围绕“建基地、做品牌、保质量、促增效”建议如下:

(一)制定产业规划,优化发展布局。开展蜜源调查,合理布局养蜂产地和蜂群数量,根据我县区域环境承载力和蜜源植物丰富度,科学制定《宁陕县中蜂产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重点规划建设一批养蜂专业村、养殖大户,大力培植蜜源,科学布局蜂群,通过碧桂园企业的帮扶建设一批标准蜂蜜基地,采取“科研院所+公司(合作社)+养殖户”的模式,用3-5年发展蜜源植物10万亩,建立养殖2000箱的合作社50个,养殖100箱以上的大户500户,将中蜂产业规模发展到10万箱。

(二)制定奖扶政策,促进提质增效。鼓励与促进定地养蜂。出台中蜂养殖扶持政策,对蜂蜜标准化基地建设、加工销售、品牌打造等重点环节进行奖补,提高蜂蜜产量和质量。充分利用“互联网+”,搭建销售平台,依托特色蜜源、传统养蜂、田园风光等资源,开发养蜂人家、蜂事体验、蜂群认养、休闲观光等经营模式,培育壮大中蜂产业。

(三)培育产业龙头,延长发展链条。通过贴息贷款、碧桂园企业融资、苏陕协助项目等支持,加大对蜂蜜企业、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合作社)开发蜂蜜饮品养生保健品、根据消费需求,开发便捷式包装,不断延长产业链条。建议在八亩梨子园合作社,建立蜂文化主题产业园,建立以蜜源植物种植、养蜂生产及产品展示、蜂文化宣传、蜜蜂养殖生产体验、观光旅游为主要内容的蜂文化主题产业园,促进蜂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四)打造蜂蜜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制定、推广优质蜂产品生产标准和技术规程,主打“绿色、生态”牌子,把宁陕县蜜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开展“宁陕蜂蜜”地理标志认证,创建“中华蜜蜂之乡”,做靓我县最具特色的“椴树蜜”、“百花蜜”等优势品牌,建议在网上征集我县“蜂蜜公共品牌”,打造宁陕蜂蜜区域品牌,解决“品牌杂、规模小、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等问题,进一步完善“经营主体+基地+贫困户”模式,通过走组织化运作、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把中蜂产业培育成高效益的特色产业。

(五)建立服务体系,加大技术培训。通过建立国家蜂业提质工程中蜂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和院士专家工作站,与科研院所合作,加大新技术培训力度。组建中蜂产业技术服务队,面对面、点对点进行技术指导。通过中蜂养殖技术培训,提高养殖技术,保证中蜂养殖质量。

(六)实行中蜂保护区制度,促进中蜂健康有序发展

设立中蜂保护区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禁止饲养意蜂。我县是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也是世界少有的生物物种基因库,发展中蜂生产,就必须加强对地方中华小蜜蜂的保护,按照宁陕县中华蜜蜂养殖保护区保护要求,全力保护蜜源植物,加强中蜂资源培育保护,维护中蜂正常繁衍。

    • 杨杨生态果园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加我好友
    • weinxin
    • 微信公众号
    • 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 weinxin
    养殖种植技术

    发表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