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从内乡县城一路驱车,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行驶1小时有余,来到隐身在山林间的板场乡三岔村探访养蜂人张朝立。乡干部介绍其不仅是当地养峰大户,更是脱贫路上贫困户脱贫榜样。
抵达三岔村,正值下午4时,三岔村四周群山环抱,满目苍翠,绿意扑面。置身山野林深处顿觉凉意来袭,清爽宜人。
蜂厂办公室,热情的张朝立拿出自己收储的山蜂蜜,招呼记者一行人,来,尝尝我这来自八百里伏牛山腹地海拔1000米以上的黄花墁天然野生纯蜂蜜。
拿出勺子,张朝立一边打开蜂蜜储罐让大家品尝,一边展示天然蜂蜜的独到妙处。天然蜂蜜颜色纯净呈金黄色,晶体明显,到出过程蜂蜜在足够长的拉长空间不会短线,其如是说。
透过窗外,在蜂场办公室外山坡间整齐摆放着许多蜂箱,蜜蜂忙碌的身影在来回穿梭,嗡嗡作响,忙的不亦乐乎。张朝立答曰那可是我的脱贫“宝箱”。
品尝蜂蜜过程中,大家对其天然蜂蜜赞不绝口,张朝立看到大家情趣高涨,随即将自己脱贫路上的甜蜜往事娓娓道来。
三岔村是一个隐蔽在大山深处的村落,这里天蓝水清,茂林成荫,水热条件好,气候光照俱佳,花源丰富,具备蜜源充足的天然优势。“俺从17岁起就随父亲养土蜂,父亲养不动了,俺继续养。”今年60岁了,我养了一辈子蜂。
谈及自己的“养蜂史”,他不禁感慨,“养了一辈子蜂,如今总算成了‘气候’。”
我由于腿脚不灵活、身患残疾,妻子有病,孩子上学,缺资金又缺劳力,之前的养蜂只能是“小打小闹”,日子过的捉襟见肘,2016年被评为了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5年,一系列扶贫政策来了,资金有了,在原有30箱蜂的基础上我来了劲头,“俺要扩大规模,不信脱不了贫。”
说干就干,老张下定决心,早出晚归成了常态,变身勤劳小蜜蜂,靠着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
“俺今年又扩大了规模,现在有5个养蜂场200多箱蜜蜂,搁在3年前俺想都不敢想,真是赶上好时候了。”张朝立指着眼前的蜂箱乐开了怀,描述着3年来自己的蜂场如何一箱箱发展至今。
“养蜂是个细致活儿,要每天检查蜂箱。要有耐心,吃得了苦,还要掌握养蜂技术,一年的产量就取决于对蜂群的管理。”说起养蜂,张朝立总能滔滔不绝,养蜂作为一项“甜蜜事业”,却很辛苦。
“俺一年摇1次蜂蜜,今年能收入几万元,就这一项俺年底稳稳脱贫。”张朝立给我们算了一笔经济账。
小日子终于过起来了,老张又开始张罗着给同村65岁的贫困户付运德忙生计,“老付,你看你一个人,来俺蜂场帮忙,俺给你分个5箱蜂,年底另给你酬劳咋样?”
一时间付运德竟激动的语无伦次,嘴里只剩下了一连串的“好”字,他没想到自己穷了一辈子,老了老了竟有了“奔头”。用心经营后,老付的蜂也由最初的5箱发展到了现在的29箱。和付运德一样在蜂场务工的还有63岁的贫困户宋景群。
问及蜂蜜的销路,张朝立笑的合不拢嘴,“咱的蜂蜜纯,又坚持诚信经营,价高也不愁销路,附近七里八乡的,甚至省外的都跑我这儿买。”
老张继续说着,咱的蜂蜜不掺任何杂质,蜂蜜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这样才算是真正没有浪费三岔村的百花蜜。
除了诚信外,让张朝立的蜂蜜品质得到保障的是这里大自然的味道,农药污染少,植被良好,蜜源丰富,是产出纯天然味道百花蜜的关键。
“在朝立的带动下,村里已经有几户贫困户开始跟着养土蜂,村子年底脱贫希望满满,”村支书郭春喜告诉我们。
“大儿子去参加县里的免费电商培训班了,学成后俺也准备开个网店,把蜂蜜销往更远的地方,让更多的人吃到纯正的土蜂蜜。”说起以后的打算,张朝立满是期待。我脱贫了,我会带动更多的贫困户养蜂,我免费教他们技术,让他们也富起来,走出一条不一样的甜蜜脱贫路。
- 杨杨生态果园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加我好友
- 微信公众号
- 微信公众号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