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6月中旬,市养蜂技术推广站从北京农科院蜜蜂研究所引进一批种王。针对部分居住偏远的蜂农,站长高志鸿将种王送到蜂农家中,并进行了相关的技术指导。
我市10余户蜂农获得了种王,郊区旧街乡蜂农杨海祥、平定县岔口乡蜂农袁付锁等选择了中蜜一号,平定县东回镇翟润才、盂县苌池镇蜂农张海生等选择了国蜂213……这些蜂农将对种王进一步繁殖,服务周边蜂农。
引进好种王 健康养殖信心足
每年的5~7月是引进种王、培育蜂王的最佳季节。种王对养蜂非常关键,优良蜂种对不良环境及病害拥有较强的抵抗力。
6月19日,盂县苌池镇藏山村的一位蜂农,致电市养蜂技术推广站,咨询培育蜂王的事情。高志鸿告知农户,前几天他为苌池镇熬子坡村的示范基地送去了种王中蜜一号。他建议蜂农去基地免费取虫培育蜂王,并将示范基地的联系方式告知蜂农。
“每次引进种王,都需要一个适应过程。种王引进后,要进行合理利用。选择比较有经验的蜂农的养殖地作为育种点。这些蜂农培育王台后,免费发放给周边蜂农,农户也可以去育种点进行移虫,进一步培育。”高志鸿介绍说,蜂农应重视蜂王的标注、利用。尽可能充分利用新蜂王,有条件的话一年换一次。现在,不少蜂农每箱蜂养殖两个蜂王,称作双王群。虽然管理较麻烦,但具有繁殖快、产蜜高等优势。
目前,我市蜜蜂养殖户普遍存在忽视营养、忽视消毒、缺乏防范意识等问题,容易造成蜂群产生疾病或营养不良等。高志鸿说:“蜂农要增强健康饲养的意识,技术上要发扬工匠精神,多请教;管理技术上要精益求精;实际操作中,多注意细节,尽量减少失误。此外,要注重饲喂,树立四季喂养的意识。”
转变生产方式 灵活经营抗风险
今年,4月份的极端气候影响了植物的花期,给我市蜂农造成了损失,部分蜂农的养殖信心有所动摇。高志鸿介绍说,在为蜂农鼓气的同时,应转变他们的养殖思想。生产方式不能单一,适当进行定地结合小转地饲养;抱团发展,走合作社养蜂的路子等。
平定县冶西镇蜂农郑治国,是专业的蜜蜂养殖户,养殖规模约200箱。每年12月转到四川,繁殖蜂群并采集油菜花花粉;之后,再转到陕西采集油菜花蜜源;4月下旬转回我市,正值花粉足、产蜜多的时节。近两年,他还带领三四户蜂农去外地,进行转地养殖。
“这种大转地,适应于年轻力壮的养蜂人和养殖规模较大情况。”高志鸿介绍说,小转地适合多数农户。
城区义井镇神峪村60多岁的蜂农郗瑞青和老伴一起养着90多箱蜂,这几年通过小转地的养殖方式,见到了效益。一般情况,他们春天转到周边的山里养殖,4月底采黄刺玫的花粉。赶到5月,我市洋槐花花期结束,又转到娘子关或河北省采集蜂蜜。之后,又转回周边的山里,采集荆条蜜。不同地区的花,次第开放,他们一年能够采到三个地区的蜜源,满足了蜜蜂对蜜源的需求。王家峪村蜂农郭四海、后峪村的郑海荣,同样通过小转地的养殖方式,增加了收入。
“养蜂遇到低潮期,蜂农要有足够的信心与耐心。遇到欠收的年份,也要坚持下去。”高志鸿说。
适度规模养殖 打造绿色蜂产品
近几年,部分农户养蜂第一年挣了钱,第二年就扩大规模,很容易造成因技术跟不上、管理不到位而遭受损失的结果。
平定县岔口乡有一户蜂农,前几年最多的时候一人养了150多箱,规模发展得很快很大。去年,管理跟不上,效益不太好。现在,规模减少了一半,大概80多箱了。
“蜂农应树立适度规模养殖的意识,蜂场保持适度的规模。过大的规模,容易造成管理不便、生产成本高,过小规模难以产生经济效益。农户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因地制宜,适度规模养殖。”高志鸿介绍说,如果两个人养殖的话,养六七十箱较适宜,管理跟得上,容易见效益。
此外,适度生产对保持蜂群的健康至关重要。主要生产季节,合理生产。改变只生产蜂蜜的单一模式,要生产高品质、高端的蜂产品,如蜂王浆、花粉、蜂王、蜂胶、蜂群等。目前,全市蜂产品丰富的占到了20%。
矿区石卜咀村的蜂农范宝田,成立了蜂酿蜜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90多箱蜜蜂,采取多种经营方式,效益较好。他积极学习各项技术,既生产巢蜜、脱花粉,还生产些蜂蜡、蜂胶等附属产品。同时,培育销售蜂王、蜂群。他培育的蜂王,得到了蜂农的认可,一只可卖到40元。去年,他收入了14万元。
高志鸿说,蜂产品丰富后,销路也必须拓宽,可以通过电商、微商、实体店、集市等渠道销售,还可以将蜂产品分档次,向乡村休闲游的游客推销。
- 杨杨生态果园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加我好友
- 微信公众号
- 微信公众号扫一扫